这期一定要看,那些“你迷惑很久、一知半解”的法律常识

2024-04-09 12:04:34

以前有一句话叫: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。”

现在这句话可能要改成:“多学法,走遍天下不违法。”

你可能会问,为啥是法律?不犯法很难吗?

先别太笃定,你真的能确定自己100%不违法吗?

来看看这些“你以为没事,但其实可能犯法”的行为。
你知道几个?
01
摘花送给女朋友,这不是浪漫,这可能违法!
无论是在公园还是在景区,还是野外,都不要随手摘花,因为它极有可能是你不认识的国家保护植物。
某地有几个村民上山挖野菜,发现一堆很像头发的奇怪植物,于是带回了家,没想到警察找上了门,原来这奇怪的植物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——发菜,挖掘违法。
02
立法模糊与立法明确,哪个更可取?
模糊性的法律能够实现最大的打击范围,但却容易导致权力滥用。
法律的基本功能有两个,一个是指引功能,告诉民众什么不可以做,禁区以外都是可以做的,所谓“法不禁止皆可为”;另一个是裁判功能,告诉执法者如何裁判,“法不授权皆禁止”。
如果法律模糊不清,那么这两个功能都会失灵。
一方面民众不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,惶惶不可终日,另一方执法者也不知道哪些不可以处罚,结果导致任性执法,想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。
因此,法律既要惩罚社会不轨,又要防止惩罚不轨行为的权力异化为社会秩序的破坏力量。如果法律模糊,只强调惩罚,那么法律甚至可能沦为个别办案人员的“想法”。“欲加之罪、何患无辞”的历史悲剧就会一而再、再而三地上演。即便执法机关是正义的化身,这也不意味着执法人员就是正义的代表。
那么,立法的背后,到底需要考虑什么因素呢?
03
罗翔:我做了律师才知道,出庭居然没有假发。
影视剧里,我们常见到律师和法官,开庭时都头戴假发身穿法袍,帅气的亮相吸引年少的罗翔走上了法学之路,毕业后做了律师却发现开庭并不来这一套;又比如电影《十二怒汉》里,通过一场陪审团审判就能决定嫌疑人是否“有罪”,我们却是只能等待法官的一锤定音……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吗?
其实戴假发穿法袍的律师和法官,电影里的陪审团制度,看似与我们的现实不符,其实这都只是各国所遵循的法系不同的表现。
那么,世界上有多少种法系呢?为什么不统一用一种?大陆法系和海洋法系之间又有何区别?
不学不知道,一学真是吓一跳。原来生活中这么多细节,都藏着法律的影子。
法学是一门特别的学问,法律看似离我们特别远,那些艰涩复杂的法律法规,普通人很难准确说出个一二三。可它也离我们非常近,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有犯法的风险。
法律跟空气一样,无处不在,对我们至关重要。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点基本的法律常识。
其实,法学作为一门人与社会的学问,真正讨论的问题是:人类如何才能避免冲突与伤害,过上优良和公正的生活?
那么普通人如何才能对法律有正确认识,跨过法学的门槛呢?
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法律知识入门书——《法律通识》,它不仅能让你拥有基础的法律知识,更能培养你法律思维方式。
中国政法大学的李红勃教授,以普通人最容易看懂的法理学视角切入,从法律的起源、世界法律的体系、我国法律制度的划分等基本概念,穿插历史故事、真实判例等情节,讲清楚法律的蓝图体系和内在逻辑,让人人都能看得懂、学得会,尤其适合那些没有法律背景但想要了解法律的读者。
正如罗翔老师经常自称是法学殿堂的门童,这本书可以作为每个人推开法律之门的敲门砖。
我们经常在新闻媒体中看到这些法律名词:法律、行政法规、宪法、地方性法规……这些看起来都是法律制度的文件之间,到底有什么区别?古埃及法系、希腊法系、印度法系、中华法系、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等,从哪儿冒出来这么多法系,现在最常见到的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有何不同?
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,在《法律通识》中都有答案,整理成一张图、一张表就能说明白了。

大陆法系

 

(Civil Law)

 

普通法系

 

(Common Law)

 

法律渊源

 

法条为主 

判例为主 

论证方法 

演绎 

归纳 

法律的分类 

公法和私法 

普通法和衡平法 

审判权 

审判人员统一行使 

法官与陪审员分工 

审判模式 

法官主导的纠问制 

律师主导的对抗制度
除了我们可以见到的法律外在表现形式,更重要的是李红勃教授在书里讲清楚了法律的底层逻辑,以及法律中重要的思维方式。
如何养成法律思维?
第一点,程序思维。
什么是程序思维?
法律从业者在思考时,优先考虑程序,而非结论。法律不追求快意恩仇的道德审判,而是追求一种多数人可以接受的正义,也就是程序正义。即便无法实现最完美的正义,但程序正义能够让所有人都平等地站到法律面前,接受法律的拷问。
比如,著名的“邓玉娇案”,里面就彰显了用程序思维追求正义的巧妙之处。
邓玉娇在小镇上当修脚师,这一天晚上,三个醉醺醺的大汉走进店里索要不正当的服务。邓玉娇拒绝他们后,三个大汉将她一把推坐在沙发上,并且言语侮辱,不断纠缠,非常猖狂。情急之下,邓玉娇掏出修脚刀当场将二人刺伤,另一人逃跑。后来有一人抢救无效死亡。
案件发生后,群众百姓都很同情邓玉娇的遭遇,但是她又确实导致了他人的死亡,法院究竟要如何判,才能体现正义呢?
最后,法院判处邓玉娇构成故意伤害罪,系防卫过当。但是,考虑到邓玉娇的自首情节,并且系抑郁症患者,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。
最终免于处罚。
这个案件,体现了程序的重要性,既安抚了大众情绪,又达到了法律效果。法律不仅倾听民众的意见,更是超越了民众的偏见。正是符合了那句话:
“正义不仅要实现,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。”
 
第二点,规则思维。
法律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,它尊重已经制定的法律规则的权威性,以国家法律为判断行为对错的基本标准。
法律的语言追求严谨准确,但它依然存在不确定性,会有歧义,会模糊不清,会存在漏洞。因而,在司法审判中,原告和被告、检察官和律师,对于同一法律条文的解释常常存在争议,尤其在遇到疑难案件和含义丰富的法律条款时。
无论如何,在联系案件事实进行法律解释时,都要在法律允许的规则框架内。比如《刑法》有“杀害野生动物罪”,那“伤害动物”呢?
张三先后两次在动物园将硫酸泼洒到狗熊身上,致使多只黑熊、棕熊(均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)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。

案件发生后,围绕刑法的条文规定,就张三的定罪问题,出现了多种观点:
有人认为应定“非法猎捕、杀害珍贵、濒危野生动物罪”,因为狗熊属于珍贵、濒危动物,而张三的行为就是在“杀害”它们。
但有人对此持反对态度,认为法律条文明确规定的是“杀害”,而张三泼硫酸仅是对狗熊的“伤害”。另外,关在动物园的狗熊已经失去了“熊身自由”,就不能再算作“野生动物”。
有人认为应定“故意毁坏财物罪”。动物园里的狗熊属于该园的财物,伤害了狗熊就是毁坏了人家的财物,如同咬死了牧民的牛羊一样。
反对者则认为,“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”中的“财物”指的是无生命物。黑熊是有生命的动物,不属于该罪名所指的“财物”。
还有人认为应当定“破坏生产经营罪”。动物园管理、饲养动物并出售门票供游客欣赏,属于一种特殊的“生产经营”,张三硫酸泼熊致其容颜毁损无法表演,应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。
反对观点认为:动物园将狗熊用于游人观赏,类似于博物馆的文物展出,虽然要收一定门票费,但这种活动本身是公益性质的,不属于营利性的“生产经营活动”。
你支持哪种观点呢?
法律的思维方式还有很多,它还是一种逻辑思维,坚持按照演绎、归纳、类比等逻辑规则进行推理和判断;还是一种平衡思维,法律人面对的是对错和是非,而这本身是个价值判断,需要权衡利弊与追求妥当;还是一种论证性思维,法律领域的任何结论,都必须提供充足的证据和法理依据。
当我们试着去了解这些法律思维时,会慢慢改变我们的思维惯性,抛开我们原有的那些想当然,而是用全新的、理性的视角去审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事物。
就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“你以为合法,但其实违法”的案例。
法律介入之前,人们各执一词,都会觉得自己的观点有道理,只有在依靠法律界定后,人们才能解决冲突,达至一致,获得一种大多数人满意的结果。
这也是文明的一种实现方式。
拉德布鲁赫说:“法学对人的智识乐于提供也许是最好的科学思维技巧的训练,——任何人,当他从法学转向其他科学时,都会感激曾有过这种法学的润养。” 
而个人的有限、社会的复杂,让我们不得不依靠法律的基本素养和思维来理清头绪。这就是这本书的作用:
让你开启法律思考的能力。

以上内容包含广告

文中图片来源影视剧及新闻报道